望主公指点迷津,以定羌胡,庇佑陇西百年安平!』>
听闻姜冏所言,斐潜微微示意,让姜冏喝茶,稍微平复一下。>
南匈奴的心气,是被汉人活生生打没的。>
从西汉到东汉,双方两三百年间打了停,停了打。大汉硬生生将一个庞大的草原大漠的帝国雏形,打成了夹着尾巴逃走的孤狼。而南匈奴只是这狼群当中的一小只狼崽而已,到了三国时期,即便是外表还是狼的模样,但是尾巴已经开始学着摇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匈奴的汉化其实并不算难。>
毕竟历史上南匈奴自己在三国之后,连头人都主动的取了一个汉名,用来表示自己对于汉家的仰慕,有汉人的血统云云。>
但是羌人么,不太一样,东羌西羌,人数众多。>
还有关键一点,羌人虽然有大头目,老酋长,甚至有像是北宫一般的联盟头领,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量变导致质变的形成类似于匈奴的结构体。这是羌人的劣势,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汉人想要将其汉化的劣势。>
所以对付匈奴,当匈奴的精神象征,所谓黄金血脉被击败之后,南匈奴就是已经被抽断了脊梁的狼,凶也凶不起来,但是羌人可以说根本就没有那个所谓的『脊梁』,大部分的羌人聚集体,都是为了利益,然后又会因为利益而崩塌。>
而利益这玩意,是会因为某个人的死亡,或者是某个部落的消散,就永远不会再出现的么?>
显然也不可能。>
现如今羌人服服帖帖,一方面是因为北宫才死了不久,就算是想要闹事,也没有领头人,另外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斐潜带给了羌人利益。>
如此一来,羌人自然闹不起来,可是利益这种东西,斐潜能给,旁人也可以给,等到将来什么时间,斐潜或是派到了西羌的官吏又出现了什么问题,羌人又该怎么办?>
南匈奴的教化,因为南匈奴当时大多数都是在阴山,所以集中起来,釜底抽薪一般,也就成了,可是西羌分布那么广,地广人稀,就算是想要教化,又是需要多少教化使?需要多少年?>
这些都是问题……>
斐潜听着姜冏提出的这些个问题,并没有因为姜冏一直在提问题而反感,而是感觉到了欣慰。>
斐潜并没有马上对于姜冏的问题做出回应,而是带着他一同到了潼关城头之上。>
此刻,潼关城楼燃起灯火,土塬上的军营和禁沟之中的军棚之中,也开始冒出了炊烟。>
姜冏带来的那些人马,似乎也在这暮色和炊烟之中,朦胧了起来,和其他原本在潼关禁沟的部队相互混合在了一起。>
姜冏看着,心中似乎有一些感悟。>
斐潜看着姜冏的神情变化,心中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个人,算是李儒留下来的遗产之一。>
因为其身上有羌人血统,所以也是比较适合用来作为管理和梳理汉人羌人之间关系,建立长效的制度机构的人选之一。>
有羌人血统,不应该是姜冏的劣势,反而应该是姜冏的优势。>
羌人应该像是南匈奴人一样,融入汉家文化,而不是游离在外,而这种融入,单纯依靠暴力是绝对无法实现的。>
很简单,因为羌人可以逃。>
和后世对于中原地区严格的户籍管控制度不同,在这种地广人稀的区域,古代的户籍制度基本上就等于是个屁,别说羌人了,就是普通杂胡,也是想走就走,随时铺盖一卷帐篷一收,漫山遍野的去哪里找人?>
只是一味的暴力,这些人肯定就会跑!>
当年匈奴残暴,不也是大批的胡人逃到了西域么?>
斐潜要的是人,是能够生产,能够为大汉做出贡献,有价值的人,不是那些土地草场!>
看看当年雄跨整个大漠东西的匈奴,地盘够大吧?可是产出又有多少?占领的草场多吧?可是核心战士又有多少?核心部落打没了,整个匈奴就垮塌了,到了要逃跑的时候,留在大漠的草场能带着走么?>
所以关键还是要留人,像是南匈奴一样,成为华夏的一部分,而且还不能膈应华夏的主体。>
『主公……』姜冏看着潼关之下的军营,『胡汉混编,也在陇右施行……确实有些效果,不过汉人胡人毕竟习俗不同,时间一长,又是汉人找汉人,胡人找胡人……』>
这是人类天性,不是简单的混编就能解决的问题。>
胡汉混编,不是斐潜的创举。>
『胡汉混编,这是第一步……』>
斐潜指着潼关之下的军营说道。>
姜冏的目光亮了一下,『那么……可否有属下能做的事项?还请主公吩咐!』>
斐潜笑了笑,点了点头,『胡人重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