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宫城。>
南宫,崇德殿内,此处乃是大汉龙廷平日里天子朝会的地方。>
这一日朝会之中,面对着朝中众臣。>
身形已经日渐肥胖的董相国手扶着腰间宝刀,昂首看着大殿中的群臣和三公九卿。>
自从这董卓自为相国,便是拥有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
哪怕是在这南宫朝会的正殿崇德殿之内,他都是配着宝剑,甚至安排下来的飞熊军亲卫。>
而殿外,更是有不少全副武装的甲士,都是董卓的亲信之辈,身上的煞气更是仿佛凝结成为了实质。>
环顾了一圈殿内这群衣冠楚楚的大汉公卿重臣,董卓嘴角不由露出了一丝冷笑。>
他缓缓开口道:“诸位,当初汉高祖迁都关中,共历十一世,而世祖皇帝建都于洛阳,到如今也应该是十一世了。>
如今关东贼起,侵攻于洛阳春哥前。>
我看就应该迁都长安,以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我意如此,不知各位意下如何呀?”>
说完,董卓看向了殿内三公九卿。尤其是坐在最前排,地位最高的几人。>
此刻,坐在大殿之内,最前排的四人是论起位阶来说是唯一能够和董卓比一比的四人。>
分别是三公和太傅。>
也就是太傅袁隗、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
而此时此刻,听到了董卓想要迁都想法之后,四人都是面面相觑,脸上满满都是无尽的震惊之色。>
一时之间,太傅袁隗低头不语,一时如同木偶一般。>
而从三公之下,自从尚书令王允开始,诸位九卿大臣、尚书将军,也都纷纷沉默。>
此刻,场内众臣都是默不作声,好像是在害怕什么,亦像是犹豫什么。>
过了许久,终于司徒杨彪定下决心,率先出来说道:>
“相国,我看这迁都之事,实在是不可以轻举妄动啊!>
迁都改制,乃是天下最为重要事情之一,当初,殷商便是因为迁都之事,方才死去民心。>
当初王莽祸乱天下,将关中破坏殆尽,所以光武皇帝才会建都洛阳,而非西京长安!>
到现在,洛阳为我大汉国都已经快二百年了。老百姓早已安居乐业,不喜轻易变动。>
现在您无缘无故想将他们都迁到长安去,我恐怕之后,民心会浮动,天下则大乱啊!”>
司徒杨彪口中此刻所说的,正是当年的一段历史。>
一百多年前,有魔帝之称的王莽篡汉,将整个大汉生生拦腰斩断。>
这也是为什么有传闻说他就是当年被刘邦用高祖之剑斩杀成为了两半的白蛇转世,>
之后天下纷乱,群雄并起,这时候长安城被赤眉军攻破。>
赤眉军初进长安城,纪律严明,治安不错,但随着城中粮尽,他们开始西撤。>
临行前对长安城展开了洗劫。>
他们大肆纵火焚烧宫室陵寝,搜括珍宝。>
最终长安城除了高庙,京兆府等几座建筑以外,其余尽数被毁,可谓残破不堪。>
所以刘秀才会在平定关东,定鼎了天下之后依旧将首都设立在雒阳城之内,就是这个原因,>
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了,历经修复和整治,但长安城再也恢复不到旧日的规模和气势了。>
只是此刻关东一片大乱,袁术袁绍陆默等人带着关东义军对于洛阳城的威胁太大了。>
随时可能将董卓给憋死在洛阳城,所以董卓起了要搬迁到长安城的心思。>
尤其是当年董卓长年镇守陈仓城和渭河一线,都是居住在郿县的一处坞堡之中。>
此时董卓的老母亲和孙女等人便住在哪里,如今,董卓自然起了一些回到三辅之地内的心思。>
听到了杨彪话语,董卓冷笑一声。>
他对杨彪说道:>
“如今关东贼人纷纷起,这一群人坏透了!洛阳城之内再也留不得了!>
何况司徒不知道?洛中有童谣,“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斯无难……>
这几句我看也暗暗合了《石包谶》的说法,所谓的鹿走入长安,方可斯无难。>
我看说的就是要让我将大汉皇城从洛阳城之内迁徙到长安城之中,我看这是天意啊!”>
杨彪听到这“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斯无难”这些字不由得脸色一变。>
但稍稍过了一会之后算是镇定了下来。>
他正色说道:“《石包谶》,本就是传谈妖邪,本就是一些方术书籍,不足为信!怎么能够作为根据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