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好?」
曹操刚要说话,却见这时堂内突然传来一声咳嗽,众人闻声,不约而同停下了话头,循声望去,却见发声者正是入堂后未曾说话的程昱。
......
作唐城外一战,让远在许都的曹操都不由升帐议事,讨论是否应该改变计划,遣军驰援荆州,那么得到消息更早,乃至身在局中的荆州方面,自然更是如临大敌。
得知作唐失陷,文聘前锋失利之后,南郡太守郭永也是立刻便意识到了一件事,短时间内,文聘恐怕是难以回援了。
明白此节之后,郭永当即坐立难安起来。
无他,即便因为刘备军的出现,让城外的徐州军暂时停止了攻城,但要是黄忠部率军从作唐北上,又当如何呢?
别看江陵城中现有军马六千(之前吴牛攻打津乡,虽然最终没有克城,却也让津乡损失不少兵力,在郝纪的请求了,郭永分出了两千兵马),说少不少,但江陵城本身的地形决定了它并非适合防守的雄关,也并非一定需要数倍的兵力才有攻克的把握,尤其是对手又是近年来战绩彪炳的徐州军...于是从得知消息的那一刻起,郭永就忙了起来。
先是急遣信使前去襄阳送讯,接着全军动员,并且征用了大量的民夫,对城墙进行紧急的加筑,以及根据地形设置防线。
守城必守野。
尤其是江陵这样的城池,不守郊野,只守城池,便是把守军完全地给放到了被动挨打的位置。首先不利士气;其次也难以久持。时日一久,城池必陷。
然而虽然明白这个道理,摆在郭永面前的却有一个问题,他只有六千人可用,怎么才能够做到既守城池、又守郊野,而且还不致使兵力分散呢?
连着两天,他都夜不能寐,乃至半步不曾出门,便就待在房中对着地图,反复揣摩。
兵临城下,孤立无援,着急的不只郭永一人,城中的士族也是如此,尤其江陵的第一世家黄氏。
虽同为黄姓,但江陵黄氏和江夏黄氏却是属于两个郡望,甚至严格来说江陵黄氏的祖上更为显贵,可追溯到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孙子黄极忠。
黄极忠是秦末群雄之一,纵观此人一生,堪称审时度势,他先是看出秦朝气数已尽,乘势而起,成为一支绿林义军的首领,后又转投项羽阵营的临江
王共敖,项羽被刘邦击败后,黄极忠又在关键时刻背刺共敖,帮助刘邦克复了临江。
此后黄极忠又随刘邦剿灭各异姓诸侯,特别是在消灭九江王英布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高祖十二年,因功得封邔(q)侯(这是汉朝二十爵位中最高的一级),食邑千户,虽然后面因为汉武帝的推恩令被废除了侯国,但在南郡深耕多年的黄氏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已是人丁兴旺,成为了江陵的第一望族。
这一代的黄家家主名叫黄晔,也是如今江陵的长史,听说作唐失守之后,亦是坐立难安,过来找过郭永两次,全都吃了闭门羹,看门的士卒一概回答:「太守吩咐,非军事不见外客。」
直到第三天,郭永总算打开了房门,出得室外。黄晔听说后,第一时间赶到郡府,一见郭永便上前拉住了他的手,「郭太守,你总算是露面了。」
「是黄公啊。」郭永问道:「怎地如此急切?」
「黄巾贼寇兵临城下,眼见还有援兵毕至,如何能不急切?」
几日的心急火燎,黄晔唇边都是大大小小的燎泡:「太守闭门两日,不知可有所得?对如何退敌,是否已有成算?」
虽然说起来也是武勋世家,但从汉宣帝时开始,黄氏便已弃武从文,加上南郡本就处与荆州腹心,向来少有战乱,即便身处乱世,黄晔这辈子也没见过多少烽烟,猛地突然就碰见个兵临城下,还是前身是黄巾贼寇的徐州军,他如何能不坐立难安、焦急不已?
便如郭永在给襄阳送讯,其实黄晔也是如此,这两日来已连着往襄阳送去了三封急奏,只不过郭永送去的是军报,要求的是蔡瑁发兵,而黄晔呢,表明上看也是一些军报,但其实字里行间都是在委婉地请示刘琮和蔡瑁,可否允许他带着族人撤向襄阳?
若黄晔的身份只是单纯的黄氏家主,或许刘琮和蔡瑁还有可能答应这样的要求,但他既然添为江陵长吏,临敌之时,襄阳那边岂能答应?
便在昨天下午,刘琮的回文到来,内容很简短,这样写道:
「黄公既为长吏,军政本即份内之事,当此之时,理应在前线巡防,且黄氏累世名望,地位显要,若是轻动的话,恐会令江陵人心分崩,士气溃散,琮虽与黄公缘悭一面,却久闻贤名,知公深明大义,并非畏战之人,之所以想回襄阳,所忧或因家室,不若这样,黄公可将族中妇幼送至襄阳,琮当妥善照料,如此黄公便可在前线专心御敌。」
黄晔看完,好半天没说话,只是苦笑而已,这信一看便知不是刘琮的手笔,而是蔡瑁的意思。
蔡瑁的意思是什么呢?
大家都是荆州士族,冲着这份情面,我可以答应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