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刘辩,三兴汉室 > 第216章 处士黄承彦(2/3)

第216章 处士黄承彦(2/3)

上一页我,刘辩,三兴汉室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趣阁在线收听!
途的黄承彦给拉来了。

眼见着宛城近在眼前,本就不愿意来的黄承彦愈发不愿往前走了。

他对蔡瑁说道:“内兄原本就是安南将军府的司马,去年只是因为恰好生病了才没选官。内兄若想要再度入仕,只需要去找景升就举荐就可以了,景升娶了内姊,又为司农卿,总比我这个乡野闲人要强吧!”

“我已经说了好多遍了……阴脩得了天子的亲口夸赞,正是因为他教授了许多门生了。而妹夫虽然教授的弟子数量没有阴脩高,但弟子才学皆假,且不乏出身寒微者。而且他们去年在雒阳直接被朝所征辟,去往了朔方、北地。”蔡瑁从来没有掩饰他找黄承彦来的目的,“在我看来,妹夫到了宛城,一定能够得到天子的召见。”

“而且,你那几个精心培养的弟子年纪和月英比起来都大了不少,年岁不合适,正好来南阳看一看这里有无佳婿。”

就算黄承彦他自己不在意仕途,但他不可能全然忽视宗族,忽视自己儿女的前途。

说完这些后,再度陷入纠结的黄承彦又被蔡瑁推进了马车中,这一回,直达宛城。

眼见着宛城尽在眼前,蔡瑁不禁回想起之前的种种——当初刘表初入荆州之时,正是靠着南郡襄阳县的蔡氏和蒯氏两族鼎力相助才在荆州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作为回报,在刘表担任安南将军期间,蔡氏和蒯氏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蔡瑁作为替刘表掌管军事的司马,蔡氏在荆州的州郡兵中有着许多故吏,在刘表在时,蔡氏在荆州的势头要胜过蒯氏许多。

但这一切在刘表要卸任时就变得不对了。

没有了安南将军这么一个掌荆州军事的存在,就算蔡瑁在军中的门路再多又如何?接下来没有仗打了,是文治的时候了。而且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刺史也没有兵权,各郡自行其是,曾经的门路也会因为各郡的自行其是而落寞。

按理说,以蔡瑁在司马任上的功绩,就算不能外任太守,当个比二千石的都尉、校尉也是绰绰有余。但屋漏偏逢连夜雨,蔡瑁去年生了场病,不得不因病辞官,无奈错过了这一次机会。

如今他病愈才休养好,恰好听闻了阴脩的事,这才好不容易说动黄承彦与他同行。

在蔡瑁看来,若是能让他的名字通过处士黄承彦出现在天子的面前,必然会胜过司农卿刘表之口。

等到一行人经过关卡的巡查进入宛城之后,蔡瑁发现这宛城可比他印象中要热闹了太多。

不仅是人口,还有气氛。

这时候,早就有蔡瑁的好友前来迎接了,得知名扬荆州的处士黄承彦也来了,蔡瑁的好友更是欢喜,急忙地请求蔡瑁替他引荐。

这时,蔡瑁才终于敢让黄承彦下车,因为黄承彦已经没法回头了。

在蔡瑁的种种手段之下,黄承彦抵达宛城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也不可避免地传入到了刘辩的耳中。

对于这一位培养出了徐庶、庞统、孟建、石韬等贤才的名士,在他主动抵达宛城之后,刘辩自也乐得给他个面子。

虽然在知道和他同行而来的人是蔡瑁后,结合蔡瑁的履历,刘辩就已经猜出了蔡瑁所想。

对他来说,把蔡瑁任命到荆州之外的地方为官,不失为一种好选择,包括蒯良、蒯越。

黄承彦比刘辩想得很年轻些,看起来也就五十多岁的样子。相比之下,把妹妹嫁给了黄承彦的蔡瑁才刚到四十……典型的老夫少妻了。

心中这样想着,刘辩表面上不动声色,与黄承彦并未多聊几句就直入正题,问起了朝政得失。

毕竟两人也没啥共同语言,总不能不问苍生问鬼神吧。

黄承彦能和庞德公两人培养出徐庶等贤才,本身的造诣自然不俗。

他虽不在朝堂之上,却知民间疾苦,在说了一些圣贤道理作为铺垫之后,很快就引出了他发现的两个问题——其一是官吏为了完成政绩甚至会违逆法度纲常。

这是刘辩在去年底从赵义那里就已经了解到的事情,他正在整改。

而其二便是民间奢侈之风愈重。

这又是一个新的角度。

黄承彦说道:“自陛下即位以来,凡事从简,力求节俭。老朽虽为居于乡野之间,却也早就听闻陛下不爱铺张浪费之名。”

“只是早年间,无论皇亲贵眷还是豪强商贾,皆爱奢华。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老朽治经多年,知修身之难也。盖以节俭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甚寡。”

节俭本身也是儒家士大夫对自己的要求之一。

但有条件享受却一直能够克制住,不以物喜的,只有少数大儒了。

就连刘辩也不敢说自己能做到。

“官吏为了彰显廉洁,公府县寺所在,即便年久破败,也只是稍加修缮,甚至任其破损,以显节俭之名……然后院之中,妻妾奴婢成群,所用华服珠宝,无一不良……”

黄承彦就差直言说皇帝的面前有表里不一之人,他们的节俭只是表面上的节俭,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我,刘辩,三兴汉室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