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亭的民众日子过的还算凑合,有部分属于中田,还有部分上田,一户平均下来也有四口!>
不过家中多是少年,青壮都参军了。>
亭长絮絮叨叨的讲述着德阳的历史,刘谌立刻打断>
“今要准备春耕了,孤有一新式农具,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该农具不日将产出,到时亭长将农具分发下去!”>
“这段时间,孤将安排讲师为尔等讲解农具使用之法!”>
“到时只需亭长分发农具,并讲解耕作之法!”>
刘谌想的很细,新农具全面推行是有难度的。>
有些农户可能拿到之后不一定能立刻上手,搞不好会用回原来的农具。>
这时候乡、亭的基层管理人员经过了培训,那就能帮助刘谌讲解新农具的使用之法,如此就能很好的推广。>
可他没想到的是亭长的一句话打破了他的美好幻想。>
“大王若要从百姓中征调人手,我还能协助办理,可农具事关百姓生死,恐怕我也说服不了全部百姓啊!”>
见刘谌还有不解,亭长继续说道>
“百姓顽愚,只信眼前之事!”>
亭长这话倒是提醒了刘谌和他的幕僚,百姓虽然没见过市面,但也不是傻子,新式农具他们也不知道情况如何,贸然更换搞不好还影响收成。>
李毅听后便直接建议>
“如此,亭长召集亭中所有威望之辈,我等于田亩中示范!”>
李毅这个建议非常好,周礼中也有王侯耕作示范之举!>
刚好给各乡示范,让他们清楚新式农具的厉害之处,再加上亭长等人的推广,定然能达成目的!>
亭长见此,赞了一句>
“大王体谅百姓,某就是说破了这张嘴也要帮大王实现目的!”>
德阳亭长之后,其他几位乡长也陆续到达了。>
有了德阳亭的前车之鉴,刘谌直接将具体方案说了一遍,江油乡的蔷夫便直接表示愿意听从刘谌安排。>
大族隐户由于是新附,想要表现一番,更是拍胸脯保证一定完成刘谌的命令。>
只有广武县县长最是硬气>
“广武县本就地少民少,且是军屯出身,只需大王一句话,我就能办到!”>
阴平郡本就只有三千户左右,郡内只有两县,广武县还要养活江油军士,所以采用军屯的方式。>
有了各亭、乡、县的允诺,刘谌立刻展开行动,恰好此时第一批材料也到了。>
匠人们加班加点的制作,终于在数天后有了第一批样板。>
此时仍属仲春之月(二月),刘谌亲自持曲辕犁,匠人在一边讲解,田亩中还有经验丰富的农人示范。>
这几天各乡蔷夫都接受过了培训,因此若有不解的,则由他们为各族老人解释。>
等匠人讲解完,在场众人都明白了曲辕犁的先进性。>
这时,人群中有一位李姓老者发问了>
“大王,我只有一个问题,若是今年因为更换农具亩产不行,如何是好!”>
幕僚中的李毅立马开口回道>
“经过调查,若是因农具、气候等因素,则免除赋税!”>
“若不是,则根据具体原因来定!”>
老者显然是对这样的解决办法有些犹豫,还是德阳亭亭长发话>
“若有问题,尽管找我!”>
之后也有数位老者发问,多是有些小问题,且看他们的表情,对于更换农具之事颇为意动。>
这时,人群中一位徐姓老者发问了>
“敢问大王,此曲辕犁售价几何?”>
“以旧换新即可,只需将各家将旧农具上交,便可更换新式农具!”>
有了刘谌这话,各姓老者纷纷叫好。>
“大王仁慈!”>
然后表示>
“若农具造好,还请大王通知我等,我等定会速速前来更换!”>
刘谌微笑表示赞同,完事之后,刘谌找到蒲兴和李烈询问进展>
“大王,材料已至,人员齐备,我等先前模具也已经做好,现在还需三、五天,便可打造出数千把!”>
有了匠人的保证,刘谌找到自己的部曲开了一个会议>
“大王要我等带着农具,去每个乡里更换?”>
张弘实在是不解,不是有各乡老者和蔷夫吗,为何还要部曲一起啊?>
面对部下的疑惑,刘谌刚要解释,范长生和李毅便开口了>
“大王定是担心有人从中渔利!”>
“大王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