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攸亦是点头同意,还小声同司马炎说>
“若是大将军有命,我一定亲往前线,为国效力!”>
早就在关注两人的邵悌听到后眼前一亮,心想司马炎果然稳重,司马攸也颇为明理,于是他立刻对着众人说道>
“当务之急,还是商议是否需要让魏兴太守刘钦留驻,以防上庸、新城出变!”>
邵悌还是很懂司马昭的,巧妙的引导话题,让众人的精力聚焦于防备蜀国!>
因此,做上首的司马昭非常轻松,只需点头认可邵悌便行。>
几人见此,也开始谈论起布防的事情!>
“刘钦留驻魏兴郡为佳!南阳太守司马顺也应尽早准备!”>
羊祜认为,刘钦的几千人参加伐蜀只是锦上添花,还不如留守西城,若是上庸真的生变,还可及时援助!>
可贾充却不这么认为>
“蜀国已有亡国之相,怎么可能从巫县、秭归一带威胁我新城郡?”>
其他几人或多或少也是持此看法,这下司马昭却突然问起了司马炎的看法!>
“中抚军有何良策?”>
面对司马昭的发问,司马炎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他本人是倾向稳妥的,不过魏兴太守刘钦确实影响不了大局,不如>
“令南阳太守司马顺增兵,万一...还可及时协防!”>
司马昭不置可否,继续问道>
“步兵校尉以为呢?”>
司马攸到不似司马炎那般谨慎用词,反倒是侃侃而谈,所说也条理清晰,说的司马昭连连点头>
“...”>
“可督令陈骞加紧巡边!”>
司马昭沉吟片刻后,两方的意见都同意了,同时下令>
“刘钦仍按原计划由子午谷出兵汉中,与大军一起八月初出兵!”>
议完伐蜀的准备,邵悌却提起了另外一事>
“若是一阶段目标完成,钟会、邓艾如何处理?”>
“钟会、邓艾...”>
司马炎心中着实震惊,伐蜀还没结果,如今却...>
这让一向以仁义自居的司马炎有些接受不了,他心中标榜的君臣关系可是诸葛亮、刘备这种!>
因此,他打算出口询问!>
“我...”>
可还没等他开口,司马攸却站了出来,说道>
“大人,恐怕此事不妥吧!”>
司马昭面容发生了细微变动,不过并看不出喜怒,邵悌却有所反应,赶紧为众人分析道>
“邓艾此人,常常居功自傲,而今虽遣师纂为其主簿,可若其一朝得胜,恐会自作主张,打乱大将军布局!”>
邓艾一介寒门,得了大功绝对会沾沾自喜、目空一切,此人毕竟是名将,羊祜还是能理解的,于是建议>
“不如密令监军卫瓘时刻关注征西将军!”>
“善!”>
“至于钟会...”>
时人对于钟会的评论可多了,且大多不太友好!>
如前太常傅嘏评价“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
司马昭的夫人王元姬说他“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
钟会的哥哥钟毓更是评价“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
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因此众人对于钟会的安排都达成了一致!>
之后,司马昭还不忘提点几位心腹>
“朝廷无论大政、小政,各亲信大臣都需熟悉其中关窍,不过...”>
“事不密则失其身,人不密则失其臣!”>
“望诸位知晓!”>
众人面色一凛,心中了然,赶紧应喏!>
会议结束,司马昭在众人走后,心中却依旧在盘算两位继承人的提议,他看着台上明亮的烛火幽幽的说道>
“在我之后,还需要一位心思缜密之人啊!”>
...>
与此同时,便有数位同僚在刘寔下值后秘密拜访。>
他们要么是刘寔同乡,要么是刘寔做河南尹时的部下,大家似乎都很关心朝廷大政,便有客人问刘寔>
“两位将领能平定蜀国吗?”>
尚书郎刘寔说>
“必定能击破蜀国,然而都回不来了!”>
客人问其中的缘故,他却笑着不说了。>
这些都是刘寔亲信,他相信以这些人的智慧还是能明白的!>
此事隐秘,没有其他人知道,不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