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小朝廷宰相的威权不够。>
虽说宰相吕颐浩与御史中丞赵鼎不合。>
但是两人都不是投降派。>
吕颐浩算是主战派,赵鼎主张维稳。>
还有一点很重要,赵鼎推崇洛学。>
而洛学源自程颢、程颐二先生。>
二程又是杨时的老师,杨博是杨时的侄孙。>
一脉相传的关系捋下来,赵鼎算是自己人。>
宰相跟御史中丞赞成,投降派也就无力反驳了。>
但最大的投降派是赵苟爷。>
虽说不能推翻宰执的任命,添堵还是没问题的。>
杨博附尾的那首诗,不仅嘲讽了朝臣。>
此时心惊胆战、敏感异常的赵苟爷觉得自己被冒犯了。>
见投降派哑火,这位直接给杨夫子加了担子。>
江南东路捉杀使,这个临时统帅的大帽子,扣在权建康府的小帽子上。>
官帽子自温州行在,砸向了还在江岸组织南渡的杨博头上。>
以匪首杨某为捉杀使,拾掇江南东路的乱匪。>
倒是符合赵宋皇家的一贯家风。>
看着跟自己上书风格差不多得任命书。>
杨夫子也在腹诽着小朝廷。>
除了朱泥大印依旧红亮,赵苟爷如今也算过的拮据了。>
赏赐、官服没有不说,旨意下来也是随便的很。>
不见递来旨意的韩太尉,一脸吃屎的样子,用着单手吗?>
“贼配军,态度恭谨一点。>
不然杨夫子、杨太尉给你扣个乱匪的帽子,就地捉杀了你。>
温州行在,是不是看不上你这贼配军。>
江东捉杀使跟你的浙西制置使可是顶着的。>
莫不是你这制置使,遭了朝廷忌惮?>
在下面擅作威副可不好。”>
双手接过旨意,杨博大体看了一下,字迹不错、印泥也是好货。>
边看边调笑着韩世忠。>
杨夫子的话让老韩脸色一变,显然还是自家事自己知。>
“杨太尉,答应咱的一万五千两银子呢?”>
建康府火焚的粮食,虽说卖相不好,但也是口粮。>
小孱儒答应的一万五千两银子,至今没有下文。>
传达旨意,本不用韩世忠前来。>
但银子是好东西,韩太尉是来讨债的。>
“贼配军,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不是说的军粮吗?>
哪家的军粮还需要花银子?”>
杨夫子的无耻,让韩太尉目瞪口呆。>
自己说过是军粮吗?>
看着对面一脸坦然的小孱儒,韩太尉不由无名火起。>
都说兵过如篦,他这个贼配军还没见过这么薅丘八的文人呢!>
“小孱儒,你有银子赏赐船上杂役,没有银子给本太尉会账?>
可是当咱是泥捏的?”>
韩太尉这话真是带着火气,这两天他收到的供银就有几百两。>
那是船上杂役送上来的。>
算一下,这小孱儒至少给了船上过千两的银子。>
上千两银子不放在眼里的,必然会有万贯身家,小孱儒这是打算赖账啊!>
“咋?>
想跟杨夫子打嘴上官司?>
再给弄个三千石,我给你两万两。”>
杨夫子一句话就让韩太尉哑了火。>
跟文人打嘴官司,胜率不大。>
官官相护的道理韩太尉明白的很。>
跟真州一个小知州的官司已经打的焦头烂额。>
再跟这位江东捉杀使打一场,韩太尉没那个心力。>
“先给一半!”>
阴沉的看着对面的小孱儒,韩太尉心里也有了定计。>
“贼配军,瞧瞧杨夫子脸上有没有字?”>
扯皮,是嘴上的功夫,杨博杨夫子不怵任何人。>
更何况如今的长江南岸,是杨夫子的地盘。>
十几万人盘踞于此休养生息呢!>
“小孱儒,敢消遣韩爷爷!”>
想当年韩太尉年轻的时候,也是能镇住几条街的遮奢人物。>
小孱儒的腌臜话,韩太尉怎能不知。>
当时火起,就要弄一下对面的杨夫子。>
“杨夫子身后的十二力士,俱是汴梁城的内等子。>
摔烂了你这贼配军,杨太尉就只能给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