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突破在即,龙国各家新能源车企都在铆足了劲儿做准备。
皖省合城,一座占地超过一万两千亩的超级汽车工厂,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预计建成以后,年产量能达到夸张的132万辆。
而能拿出这么大手笔的,自然就是国内的新能源龙头,极光汽车了。
对内,皖省官方不仅撮合了车企皖省帮。
对外,皖省也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引来了极光汽车这只金凤凰。
在建工厂的厂区内,戴着安全帽的唐光亚视察完建造进度后,谢绝了皖省官方的饭局,坐上了自己的专车,准备赶回羊城。
一上车,唐光亚的助理,就和唐光亚聊了起来。
“唐总,您看热搜了吗,最近苏总栓狗造车的新闻,闹得很火。”
“还有大米汽车二十三个部门开启豆音账号,在线听劝的事儿,也闹得全网皆知。”
“就连很多我们极光汽车的用户,也在建议我们这样做...”
唐光亚正在用按摩座椅按摩自己的老腰,年纪大了,工作又繁忙,身体很难吃得消。
一边闭眼享受,唐光亚一边轻哼道。
“哼,他们闹,就让他们闹去吧。”
“苏白这家伙,还是太年轻,他还不知道,造车,没有这么简单啊...”
事情发展到这里,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现了。
...
就跟苏白抄沃迩玛一样。
按道理,以苏白如今的地位和影响力,应该有无数的同行有样学样,模仿他才对。
脱离表象看本质,苏白的成功,无非就是两个字。
听劝!
凭心而论,听劝并不难。
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一众车企里,却没有人去像苏白一样,听劝造车呢?
很简单,四个字。
众口难调。
对于用车的需求,可能一百个人里,就有八十种不同的想法。
有的人需要动力,有的人想要舒适,有的人则是强调空间。
很多时候,不同的需求,根本就是无法兼容的。
比如你动力上去了,能耗也要跟着涨。
舒适度上去了,价格又很难让人接受。
满足了乘坐空间,就满足不了行李空间。
普通人能接受10-20万的车,也有人想要30-50万的车。
而面对消费者众多的复杂需求,车企该做的,不是盲目地去迎合听劝。
而是要在众多的用户群体里,寻找到自己对应的受众,再根据受众的普遍需求,去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怎么可能呢?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他苏白都不懂?
当然,苏白也完全可以硬着头皮听劝,坚持自己的听劝人设。
可一旦苏白真的要这么做,就意味着大米汽车,需要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一下子推出数十款车型。
那可是数十款车型啊,就连唐光亚,想想都头皮发麻。
不同的车型,就意味着不同的生产线,不同的销售、售后政策...
那成本,简直高得吓人。
成本高就算了,关键是你的受众就那些。
原本100万人买你的一款车,变成一百万人,买你的数十款车。
盈利就这么多,成本却打着滚地增加。
别说赚钱了,估计裤衩子都得赔掉。
这也是为什么没有车企模仿苏白的原因。
这也是唐光亚说苏白太年轻的原因。
造车,真不是这么简单的啊。
...
大米汽车的会议室里,二十三个部门的负责人,全都把目光投向坐在主位上的苏白,等着苏白拿主意。
而苏白也终于意识到,他无往不利的“听劝战略”,反而成了自己造车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见到苏白迟迟不表态,,一名负责人建议道。
“苏总,我建议我们还是应该像其他车企一样,进行受众定位后,专注于服务某一类用户。”
“想要同时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客观地讲,这根本不可能。”
“纵观全球各大车企,也没有任何一家车企能够做到。”
苏白右手的五个手指头在会议桌上来回敲击着,看向在坐的所有人。
“你们都是这样想的?砍掉大部分用户,只服务于一部分用户?”
这一次,没人说话,但看得出来,大家确实是这样想的。
很简单的道理,开宝马,坐奔驰。
在称霸的年代,想要操控和动力,就去买宝马。
想要舒适和内饰,就去买奔驰。
对车企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准自己的用户群体,去深耕自己的业务市场。
而不是既想要,又想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